你的耳朵是如何聽到聲音的?

聲音,就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聲波,由耳廓收集后傳入耳道,引起鼓膜振動。

鼓膜連著三塊聽小骨,可以利用杠桿放大聲音并通過卵圓窗將振動傳給耳蝸。

耳蝸內的淋巴液會繼續(xù)傳導聲波,使基底膜上的毛細胞扭動,并釋放神經遞質到聽覺神經,在你腦中形成聲音。

不同頻率的聲音分別由耳蝸的不同位置來感知。

然而,結構如此精巧的耳朵其實是個消耗品,今天,中國有 6000 萬老年人患有聽力障礙,往往要靠助聽器才能聽清聲音。
這些助聽器是如何工作的?怎樣為老年人挑選一副合適的助聽器?

人耳以鼓膜和卵圓窗為界可分為外耳、中耳、內耳。

當外耳出現外耳道發(fā)炎變窄,或中耳有聽小骨硬化等疾病,就會影響聲音的傳導,稱為傳導性聽力障礙。

而當內耳出現毛細胞或聽覺神經損傷等疾病,就會影響聲音的感知,稱為感音性聽力障礙。

聽障的程度可通過聽力計測量。
首先,受試者需在隔音間內戴上耳機。外面的聽力計會放出特定頻率的聲音,并持續(xù)提高音量,直到受試者示意能聽到聲音,此時的音量大小稱為聽閾級。

分別測量不同頻率的聲音,記下受試者的聽閾級,就能得到一張聽力圖。

按世界衛(wèi)生組織的標準,根據這四個頻率的平均聽閾級,就可以確定患者的聽力障礙是何種程度,輕度到重度的傳導性或感音性聽障都可以通過助聽器改善。

今天最常見的是氣傳導助聽器,主要有這四類。
它們的區(qū)別主要在于形狀大小的不同,但工作原理都一樣,其實就是擴音器。

以耳背式為例,麥克風可以把外部聲音轉化為電流,然后經放大器增大電壓,再利用受話器把電流轉化成聲音通過耳鉤送進耳朵。
其中,電位器可以調整電流大小控制輸出的音量大小。

然而,這種助聽器對不同頻率的聲音,只能提高同等的音量,效果并不好。
比如老年人在高頻上的聽力損失往往要大于低頻,提高相同的音量,雖然能聽到高頻聲音,但低頻的音量就會過大,反而損傷聽力。

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更先進的助聽器加入了一個 DSP ——數字信號處理器,內含多條獨立的電路單元,稱為“通道”,用于處理不同頻率的聲音。

比如一個 4 通道的助聽器,就可以劃分出 4 個頻段,單獨調整各個頻段的音量大小。

通道數越多,對聲音的處理也就越精細,價格也更貴。

助聽器的調試需要職業(yè)的驗配師來操作。
把探管麥克風伸入患者耳道內,接近鼓膜的位置,再戴上助聽器。

然后運用驗配軟件,可以根據患者的聽力受損情況,自動算出三條目標曲線,指的是助聽器接收到 50、65、80 分貝的外部聲音時,在不同頻率需要輸出的最佳音量。

接著,患者面前的音響會播放一段 50 分貝的語音,這時,耳朵中的探管麥克風就能接收到助聽器放出的實際音量,也就是這條綠線。

助聽器會根據探管麥克風的反饋,不斷調整音量,貼近紅色的目標曲線。
同理,對于 65 分貝的語音、80 分貝的語音也用同樣的方法調試。
驗配助聽器最主要的目的是讓患者能聽到這個區(qū)域的聲音,也就是語言的頻率和音量范圍。

正常人可以清晰地聽到各個元音和輔音,從而理解語義。
但中度的老年聽障很難聽見大部分高頻輔音,影響理解,而重度的老年聽障已經完全聽不清別人說話。

這種語言交流上的封閉可能引發(fā)大腦功能退化。
根據研究,輕到重度的聽力障礙罹患癡呆癥的風險是正常人的 2-5 倍。

但在中國,以老年人為主的聽力障礙群體,佩戴助聽器的比例僅有 5% ,美國則有 35% 。
大部分中國老人只能默默忍受每況愈下的耳背和社交上的孤獨。

更多詳情請登錄聽覺有道助聽器cxji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