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span style="font-size:16px;"> 我們時常在無意識當中親身體驗著聲音的另一種神秘傳送通道——骨傳導。用雙手捂住耳朵,自言自語,無論多么小的聲音,我們都能聽見自己說什么,這就是骨傳導作用的結果。</span></p><p><span style="font-size:16px;"> 氣導與骨導這兩種方式聽聲的效果會有很大的差別,這是因為通過空氣傳播的聲音受環(huán)境影響,其能量會大量衰減,導致音色發(fā)生很大的變化,而通過骨傳導的聲音則是經過顱骨直接到達內耳,這種方式使聲音的能量和音色的衰減、變化相對較小。因此,所引起的聽覺不太一樣。</span></p><p><span style="font-size:16px;"> 聲音傳入內耳的兩種方式:一種經外耳道→鼓膜→聽骨鏈的途徑,稱為氣導;另一種方式是直接通過顱骨振動傳導進入內耳,稱為骨導。在生理情況下,骨導遠遠不如氣導有效,但當中耳增壓效應破壞時,骨傳導將發(fā)揮重要作用。這也是一些外耳道閉鎖患者適配骨錨式助聽器的基本聲學原理。</span></p><p><span style="font-size:16px;"> 當聲波從顱骨傳導至耳蝸時,顱骨的振動使內耳淋巴液發(fā)生相應的振動,進一步引起基底膜的振動,從而產生毛細胞興奮。</span></p><p><span style="font-size:16px;"> 形象來說,氣傳導是通過空氣傳播的方式,讓別人聽到聲音;而骨傳導是經過顱骨傳播,讓自己聽到聲音。</span></p><p><span style="font-size:16px;"> 骨傳導有三種方式:包括移動式骨導、壓縮式骨導和骨鼓途徑。前兩種途徑中聲波直接經顱骨傳入內耳,為骨導的主要途徑,后一種方式聲波先經顱骨傳至鼓室、再經鼓室傳入內耳,為骨導的次要途徑。</span></p><p><span style="font-size:16px;"> 在移動式骨導中,當聲波作用于顱骨時,整個顱骨包括耳蝸反復振動。由于內耳淋巴液存在惰性,故在每次振動周期中,淋巴液的振動稍落后于耳蝸骨壁。當耳蝸骨壁在振動周期中向上位移時,淋巴液的位移暫時跟不上骨壁的位移,使蝸窗膜向外突出;當耳蝸骨壁向下移位時,淋巴液的惰性使蹬骨底板向外移位。在振動周期中,兩窗交替外凸,使基底膜發(fā)生往返位移而產生振動。</span></p><p style="text-align: center;"><span style="font-size:16px;"><img src="/upfiles/201807090130532869.jpg" alt="" /><br /></span></p><p><span style="font-size:16px;"> 移動式骨導中除了淋巴液的惰性使基底膜振動外,聽骨鏈的惰性也起同樣的作用。由于聽骨鏈懸掛于鼓室中,與顱骨的連接并不牢固,當顱骨移動時,其惰性使聽骨鏈的位移亦稍落后于耳蝸骨壁。這個過程所產生的結果是蹬骨底板在前庭窗內的位移,這就相當于空氣傳導引起的蹬骨底板的振動。當聲音頻率在800Hz以下時,移動式骨導起主要作用。</span></p><p><span style="font-size:16px;"> 在壓縮式骨導中,聲波的振動通過顱骨傳導至耳蝸骨壁時,顱骨包括耳蝸骨壁隨著聲波的疏密相呈周期性膨大與壓縮。在密相時,耳蝸骨壁被壓縮,但耳蝸淋巴液的壓縮性很小,只能向蝸窗與前庭窗移動。由于前庭階中淋巴液的量較鼓階中大,兩者的比例為5:3,同時,蝸窗膜的活動度也遠比蹬骨底板大,因此,在聲波密相時,被壓縮的骨壁促使半規(guī)管內的外淋巴液被擠入容量較大的前庭階,再流入容量較小的鼓階,而蝸窗膜的活動大于蹬骨底板,因而引起基底膜向鼓階移位。聲波疏相時,迷路骨壁膨大,淋巴液恢復原位,基底膜向上移位。聲波疏、密相的反復交替作用使耳蝸基底膜上下振動,形成對耳蝸毛細胞的有效刺激。根據上述機制,兩窗活動度的差別越大,基底膜的位移越大,產生的有效刺激也越大,因而當聽骨鏈的抵抗力增大時,壓縮式骨導增強。800Hz以上頻率聲波的骨導以壓縮式骨導為主。</span></p><p><span style="font-size:16px;"> 更多詳情請登錄cxji.cn。</span></p>" /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