耵聹栓塞處理</p><p> 在正常人外耳道的皮下組織內(nèi)有一種特殊的腺體,叫耵聹腺。它是汗腺的變異,所分泌的耵聹,俗稱“耳屎”。正常外耳道內(nèi)均有一薄層干性耵聹片附著,呈淺黃色,隨著人們咀嚼食物或說話時下頜關節(jié)的活動,有些小碎片可以脫落排出。耵聹在外耳道內(nèi)起著保護外耳道皮膚和粘附外來的一些塵土、飛蟲等異物的作用。</p><p> 原因:</p><p> 有的小兒耵聹腺分泌旺盛或外耳道皮膚有慢性炎癥時,耵聹就會增多,與外界塵土相互聚集,結成較大的團塊,可形成耵聹栓塞,堵在外耳道中。此時,一旦耳朵再灌進水,耵聹塊會被泡軟變大,引起外耳道甚至鼓膜的炎癥。</p><p> 癥狀:</p><p> 小兒會感到耳朵明顯的疼痛,并影響聽力,嚴重者還可有發(fā)熱等全身感染的表現(xiàn)。</p><p> 處理:</p><p> 發(fā)現(xiàn)上述情況時,家長切不可自行用發(fā)卡、耳勺等不潔物挖取。因為硬的耳屎很難取出,再加上家長不熟悉外耳道的構造,很容易傷及外耳道皮膚或鼓膜。應及時找耳鼻喉科醫(yī)生取出。</p><p> </p><center><img alt="" src="/upfiles/201905280315307702.png" width="440" height="250" /></center><p></p><p> 外耳道濕疹</p><p> 原因:</p><p> 外耳道濕疹是皮膚的一種過敏性疾病,有外耳道濕疹的小兒多數(shù)都有面部濕疹。也有因奶液或洗澡水流進耳朵,未及時清洗,久之刺激局部皮膚而發(fā)生外耳道皮膚濕疹或糜爛。</p><p> 癥狀:</p><p> 在外耳道濕疹的急性期,孩子會感覺外耳道灼熱、刺癢,繼之發(fā)生疼痛,煩躁不安,用手抓耳。如有繼發(fā)感染可發(fā)熱。檢查外耳道可見局部紅腫、糜爛,有黃色液體滲出,可結痂。此后逐漸轉為慢性,表現(xiàn)為外耳道皮膚增厚、脫屑。</p><p> 處理:</p><p> 保持耳道皮膚清潔干燥,局部涂嬰兒潤膚用品;把小兒指甲剪短,防止用手抓破。如能找到過敏源,加以根除會更好。</p><p> 化膿性中耳炎</p><p> 原因:</p><p> 化膿性中耳炎,是嬰幼兒多見的耳病。它是由于化膿病菌侵入中耳引起。嬰幼兒容易患中耳炎是因為嬰幼兒耳朵解剖上還未發(fā)育完善,細菌容易進入中耳,且嬰幼兒抵抗力低,易患各種呼吸道感染如鼻炎、咽炎、氣管炎等及急性傳染病如麻疹、猩紅熱、流行性感冒等,這時炎性分泌物可直接由咽鼓管進入鼓室引起中耳炎。如果嬰兒平躺著喂奶,也很容易反胃漾奶或嗆奶,奶汁沿咽鼓管流入中耳腔而發(fā)生中耳炎。以上是最常見的病因。中耳炎還可由于用尖硬東西挖耳朵損傷鼓膜,細菌經(jīng)鼓膜侵入中耳或在全身感染時細菌由血液循環(huán)到達中耳引起。</p><p> 癥狀:</p><p> 小兒患化膿性中耳炎,一般都有輕重不等的發(fā)熱,大些孩子會訴說患耳疼痛,尤其在夜間睡眠時疼痛加劇,有時用手搓揉患耳。小嬰兒不會講話,常常在吃奶時啼哭,拒絕吃奶,睡眠中常被痛醒而煩躁哭鬧不安,部分患兒還有嘔吐、腹瀉,重癥者甚至可以抽風。如果積膿穿破鼓膜,則可看見從耳朵流出膿液,這時疼痛減輕,熱度常隨之下降,孩子也就安靜下來了。</p><p> 處理:</p><p> 小兒得了急性化膿性中耳炎要及時到醫(yī)院診治。化膿性中耳炎治愈后,穿孔的鼓膜大多能愈合。如不及時不徹底治療可轉成慢性中耳炎,常常影響小兒聽力,少數(shù)還可合并化膿性腦膜炎等。</p><p> 家長要防患于未然。平時要注意嬰幼兒體格鍛煉、按計劃進行預防接種以增強小兒抵抗力;切忌用尖硬物品挖耳朵?;己粑栏腥靖鼞皶r治療。不要平臥喂奶,奶后把孩子抱起放在肩上,拍背使胃里空氣排出。</p><p> 更多詳情請登錄聽覺有道助聽器cxji.cn</p>" />